互聯網時代,保護原創這件事連歪果仁都絞盡腦汁呢。

我們平時會看到,有的營銷號為了花最少的成本吸引流量,可能會抄襲或者直接盜取別人的內容。原創作者辛辛苦苦嘔心瀝血的創作,就這樣,被他拿去換流量賣廣告了。類似情況,在YouTube上也有發生。

4月7日,Alphabet旗下視頻分享網站YouTube周四宣布了新規定,只有頻道的視頻內容觀看量達到1萬次,它才會在這些頻道上面投放廣告。這是希望遏制一些人通過盜取其他來源的內容,從YouTube網站上賺錢的行為。

YouTube還說,一旦某個視頻頻道超過了這個閾值,網站會審核其內容,看是否適合插入廣告YouTube產品管理副總裁Ariel Bardin說:“通過將1萬次的觀看量作為一個門檻,我們還可以確保將政策調整對創作者的影響降至最低。”

本周四之前,任何視頻觀看量低於1萬次的頻道所獲得的收入都不會受到影響。

這樣的措施,能不能讓YouTube的廣告主大撤退事件告一段落?

一直以來,為了留住內容創作者,YouTube幫助他們變現,比如會允許所有的內容創作者在視頻中插入廣告,而且幾乎對內容很少攔截。這樣開放的政策讓廣告主觸達到網上一些垂直的創作者或者人跡罕至的角落,同時網紅大V們也可以直接將自己的視頻Post上YouTube,同樣可以跟YouTube獲得分成,有的時候,YouTube會誕生一些年收入百萬美元的網紅。

不過最近,這樣自由的機制惹來了一些麻煩,不少極端視頻旁邊也投放了不少大牌廣告。前段時間,英國《泰晤士報》做了一項調查,發現很多公司在 YouTube 上投的廣告都出現在了極端頻道旁邊,比如傳遞一些反同性戀、反猶太人、支持恐怖分子信息,在西方這顯然“政治不正確”的,腐國人民怎麽能容忍這樣的行為呢?

於是,《衛報》因此號召抵制 Google,英國內閣還傳喚了 Google,Google因此變成了眾矢之的。當了“政治不正確”和道德的靶子就算了,最怕的是,廣告主要撤廣告。

隨著越來越多公司發現,他們在YouTube上投的廣告有同樣的問題,出於品牌形象考慮,都迅速撤下了廣告。公開資料顯示,截止上月末,撤下廣告的客戶包括:星巴克、通用汽車、強生、BBC、《衛報》、歐萊雅、奧迪、法國傳媒集團 Havas、瑪莎百貨、英國連鎖超市 Sainsbury 和 Argos、匯豐銀行、蘇格蘭皇家銀行、麥當勞、電信公司 AT&T 和 Verizon等。

此外,全球最大的廣告公司 WPP 和全球第三大廣告公司 Publicis 都在審查他們與 YouTube 的合作。可口可樂、百事可樂、沃爾瑪和美國衛星廣播服務提供商 Dish Network 表示已經停止買除了針對特定人群的搜索廣告以外的所有谷歌廣告服務。21 世紀福克斯旗下的 FX Networks 更進一步,停止了所有谷歌廣告服務。

一開始類似的事情主要發生在英國,但撤下廣告的公司越來越多,應該有不少分析師認為,其他國家的廣告主也會陸續註意到該消息,因而這次事件的影響將是全球性的。有分析師表示這件事可能會使 YouTube 的廣告收入損失大約 3 億美元左右,如果以這個速度持續下去,可能會損失 10 億美元左右。

YouTube上個月承諾會對自身一些做法作出調整,稱已開始對廣告政策進行全面審核。看來,今天的廣告政策調整,就是Google給出的回應。

有評論卻認為,YouTube給出的這個解決方案力度太小了,因為門檻才一萬閱讀量,市場研究機構Jackdaw Research分析師 Jan Dawson說,“大多數宣揚極端主義的視頻的觀看量都會超過這一門檻。這些視頻在目標受眾當中很受歡迎。”

然而,提高廣告投放的門檻,對創作者分成實際上有一定影響的,尤其是長尾流量的創作者。

對此,律師Jonathan Katz認為,盡管有些人擔心小型創作者會因YouTube的限制而利益受損,但1萬次觀看量的門檻很低,不會給任何以視頻頻道謀生的人帶來傷害。他說,創作者要明白YouTube必須維護自身形象,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穩定的廣告收入。“盡管創作者可能偶爾對YouTube的生態系統感到失望,但他們要明白自己的命運與YouTube息息相關。”

YouTube還有一個合作夥伴項目(YouTube Partner Program),加入了項目的創作者,可以利用多種形式在YouTube上面做內容變現,包括廣告、付費訂閱和出售商品等。如今,針對這些頭部流量的主要來源,也就是那些申請加入“YouTube合作夥伴項目”的新視頻創作者,公司也會在將在未來幾周內增加一道審核程序。

要如何提高廣告主話語權的同時,又繼續留住up主、激發up主的創作熱情,Youtube必須做好這樣的平衡。

 

source from it.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