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wendyemedia

「元宇宙」究竟有何魅力 吸引科技巨頭爭相入局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社交媒體臉書宣佈將要在歐洲僱用一萬人來發展「元宇宙」。 「元宇宙」的概念被許多科技公司、科技專業分析和市場人士譽為是互聯網的未來,但它究竟是什麼?   元宇宙究竟是什麼? 元宇宙(metaverse)有點像加強版的虛擬現實(VR),但有些人認為元宇宙將成為互聯網的未來,就好像智能手機的出現徹底改變了1980年代笨重的移動電話,現在人們所理解的互聯網,未來也會進化成為元宇宙。 與其坐在電腦前面上網,人們可以使用穿戴式裝置進入元宇宙,連接著各式各樣的數字環境的一個虛擬世界。 現在的虛擬現實大多數應用在遊戲上面,但元宇宙的虛擬世界能應用在任何實際的方面,例如在元宇宙裏面可以工作、和朋友相聚、看演唱會、看電影、或者只是在裏面逛逛看看也可以。 大部分人在元宇宙裏面會有一個代表自己的3D化身,你通過這個化身在元宇宙裏面從事各種活動。 但是元宇宙目前還只是一個仍在發展的概念,因此沒有一個普遍同意的定義。 人類虛擬助手如何「學習」對付騷擾和言語辱罵 電玩遊戲:它不只是幫你度過居家隔離期的娛樂 借助VR和已故親人「虛擬重逢」是好是壞?   為什麼突然變成熱詞? 關於虛擬世界和增強現實,每隔幾年就會出現一些新的熱門概念,但大部分最終都會逐漸消失。 但是財力雄厚的投資者和大型科技企業對元宇宙這個概念展現了強烈的興趣,如果最終元宇宙成為互聯網的未來,沒有任何人願意落在最後面。 而且隨著虛擬現實遊戲的技術進步和互聯網聯線的速度加快,許多人相信元宇宙的技術終於成熟了,終於有可能實現。   為什麼臉書也要加入? 臉書已經將建造元宇宙列為最重要的優先項目之一。 臉書通過旗下的Oculus虛擬現實頭戴設備公司,已經大筆投資開發虛擬現實裝置,使其比競爭對手更便宜,一些分析人士表示,臉書為此甚至不惜虧本。 臉書也為社交網絡和工作用途推出虛擬現實小程序,其中一個小程序可以和真實世界互動。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臉書過去曾經用大筆投資併購競爭者,但現在臉書表示,元宇宙「不會由一家公司在一夕之間建成」,並承諾願意合作。 臉書表示已經注資5000萬美元在非營利團體,協助「負責任的開發和建造元宇宙」,但真正的元宇宙還要需要10到15年的時間。 你能想象出20年後看電影是什麼感覺? 虛擬「網紅」來襲:當你的偶像不是真的人類 「堡壘之夜」電子遊戲 席捲全球緣由揭秘   還有誰對元宇宙有興趣? 推出堡壘之夜(Fortnite,要塞英雄)遊戲的美國電子遊戲開發公司Epic Games也積極開發元宇宙,其公司負責人斯韋尼(Tim Sweeney)多次談論對元宇宙的熱切遠景。 早在幾十年前,一些多名玩家參與的在線遊戲就已經分享能互動的虛擬世界,那雖然並不是元宇宙,但和元宇宙有部分共同概念。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近年來,堡壘之夜遊戲擴大內容,在虛擬世界裏舉辦演唱會,品牌活動和其他活動,讓人們對虛擬世界的各種可能性感到印象深刻,也將斯韋尼對元宇宙的遠景推到了人們的眼前。 其他的遊戲公司也在開發元宇宙概念,一款名為「羅布樂思」(Roblox,機器磚塊)的遊戲就是一個平台,上面有成千上萬種開發者創建的遊戲,玩家進入這個生態系統就能和其他人在這個虛擬世界中互動。 另外,一個名為「Unity」的3D開發平台也在投資開發數字版本的真實世界「數字雙胞胎」,英偉達(Nvidia,輝達 )也在建立自己的「Omniverse」,一個連接3D虛擬世界的平台。 虛擬現實:不僅被用於遊戲 Instagram中虛擬名模的奇幻世界 VR的虛擬和現實:變個法子講故事   元宇宙都是遊戲嗎? 不是的,雖然關於元宇宙有很多不同的想法,但大部分人認為人與人的社交互動是其概念核心。 例如,臉書就在測試一個名為「Workplace」的虛擬現實會議程序,以及一個名為「Horizons」的社交空間,兩者都使用他們的虛擬化身系統。   圖像來源,REUTERS   另一個虛擬現實程序「VRChat」,完全專注於在線聚會和聊天,讓使用者進入虛擬世界探索環境、和其他人互動,而沒有任何在線遊戲的成份。 Epic Games的斯韋尼最近對美國《華盛頓郵報》表示,他可以預見未來汽車製造商在推出新款汽車的時候,「會在虛擬世界同時推出讓使用者試駕」。 也許你以後上網購物,也可以先試穿虛擬的衣服,付款後再送貨到真實世界的地址。   這種技術現在存在嗎? 近年來虛擬現實有了很多進步,高端的頭戴式裝置讓佩戴者看到自己走在3D的虛擬世界裏面,虛擬現實也更加走入主流,Oculus Quest 2虛擬現實遊戲頭戴設備就是2020年很受歡迎的聖誕節禮物。 能夠可靠證明數字產品擁有權的「非同質化代幣」(NFT)所引發的興趣大增,更可以說明虛擬經濟如何運作。 更先進的虛擬世界需要更好、更可靠的移動連接,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5G)的逐漸開展,將能夠實現這樣的技術要求。 目前,元宇宙還在早期階段,如果未來能成真的話,大型科技公司將在未來10年或甚至更久的時間決定其發展和演變。   source from https://www.bbc.com/  ...

Read More

SIM 卡交換攻擊是什麼?不用繞過手機安全機制,直接竊取用戶個資

德國電信品牌 T-Mobile 8 月驚傳大規模的數據遭洩露,影響逾 5,000 萬名現有、過去和未來用戶。據外媒最新報導,T-Mobile 證實,由於受到「SIM 卡交換攻擊」,影響極少數客戶。 SIM 卡交換攻擊是什麼? 攻擊者靠各種方式取得用戶手機 SIM 卡,如竊取手機或冒充受害者,向電信公司領取新發的 SIM卡;成功拿到後,攻擊者透過另一支手機開機、使用 SIM 卡,接管真實用戶的手機號碼,接收受害者的簡訊、驗證碼,重置帳號密碼,並入侵 iCloud 和 Google 帳號,解鎖更多帳戶和帳號。 攻擊一旦成功,真實用戶的電話就失去網路連接,無法撥打或接聽電話,而駭客根本不需要繞過手機的安全機制。   超過 5,000 萬名個資遭洩露 T-Mobile在聲明中表示,目前已經告知受害者,攻擊者說服 T-Mobile 員工將跟受害用戶的電話號碼重新交給其他人,由於電話號碼跟電子信箱帳號、銀行帳戶和其他敏感資訊有關,因此轉交他人的號碼,其 SIM 卡可能已經被重置或者帳戶資訊被看光。 「不幸的是,SIM 卡交換不需經過用戶授權,是整個產業的普遍現象。」T-Mobile 指出,目前團隊已經快速處理這項問題,並利用現有的保障措施,代替用戶主動採取額外的保護措施。 T-Mobile 稱,攻擊已經稍微緩解,目前已經修正問題,但沒有透露真實的受災戶數量,以及駭客如何執行 SIM 卡交換攻擊等細節。據悉,攻擊者獲得 5,000 多萬人的號碼、地址、出生日期、社會保險號碼、駕照和身分證等資訊,而且一部分資訊遭公開出售。   如何降低SIM卡交換攻擊? 若想降低被攻擊機率,可設定 SIM 密碼,透過 PIN(個人識別號碼)增加交換攻擊難度,減少透過手機、郵件驗證帳號;或者放棄實體卡採用eSIM ,如此一來,攻擊者就無法將 SIM 卡轉插在別支手機。 T-Mobile’s Latest Data Breach Linked to SIM Swap Attacks   source from...

Read More

iPhone X 不是屏幕面積最大的?從蘋果官網尋找發布會上沒提的那些事

每次新 iPhone 發布,人們最關註的除了外觀,恐怕就是它們的詳細參數。雖然蘋果一向以「重體驗、輕數字」著稱,但它越是對那些具體數字顧左右而言他,外界就越是渴望一探究竟。也正因此,每當 iPhone 正式發售,就會有不少人買來將其拆解分析。可新 iPhone 的發售尚有時日,在此之前,我們對 iPhone 的了解仍然只能局限在官方消息的範圍內。 尺寸與重量 「更輕更薄」向來是蘋果近乎執念的追求,炫耀產品相比前作的「瘦身成果」也是發布會的保留節目之一。而在本次發布會上,蘋果卻沒有強調這一點;顯然,這是因為尺寸和重量並非新 iPhone 的資本。 三款新 iPhone 的大小比較 從尺寸上看,iPhone 8/8 Plus 比起前作都要略微蓬松,長寬厚都增加了 0.2mm 左右。雖然官網上的官方保護殼仍然標註為 8 代和 7 代通用,但很多從 iPhone 6 升級到 iPhone 6s 的用戶(包括我本人在內)都反饋稱前者的保護殼用於後者時顯得很緊,所以這筆新的「保護費」恐怕未必能省得下來。   重磅產品 iPhone X 因為窄邊框,做到了長寬只比 8 增加了 5.2 mm 和 3.6 mm,屏幕尺寸卻增加 1.1 英寸。不過,iPhone X 的厚度則達到了 7.7 mm,是 iPhone 5 以來最厚的一次。   從「體重」的維度看,iPhone 8/8 Plus 則明顯「豐滿」不少。如果說 iPhone 8(148 克)與 iPhone 7(138 克)相比仍不失之輕便的話,iPhone 8 Plus(202 克)則在 iPhone 歷史上首次突破了 200 克大關。   比較起來,iPhone X 就相當輕盈了:僅 174 克的重量,再加上 5.8 寸屏幕的襯托,其輕薄程度確實不負「十周年紀念款」之名。   三款新 iPhone 尺寸比較 5.8 英寸全面屏   先說結論:iPhone X 是歷代 iPhone 中臉最長的一個,但卻不是屏幕面積最大的一個。   為什麽這麽說?   先說「臉最長」。從寬高比看,iPhone X 的分辨率是 2436px ×...

Read More

iPhone 8 Plus 發布:這就是玻璃機身的 iPhone 7 Plus

如果是蘋果之前的發布會,以一個 Tim Cook 的“Good morning”開頭,蘋果 2017 年秋季發布會便會正式開場。 不過今年的發布會開場卻有些感傷——首先進入大家耳朵的是喬布斯的聲音,然後是庫克登場直接表達了對喬布斯的懷念之情——這是 Steve Jobs Theater 舉辦的第一場大型活動——應該說,這是一個讓人動容的時刻。 經過對零售新理念、手表和 Apple TV 4K 的介紹,以及庫克強調“iPhone 改變世界”的屬性之後 ,全新一代 iPhone——iPhone 8 和 iPhone 8 Plus ,終於在萬眾矚目中登場,雖然其登場過程更像是對過去半年的謠言進行證實。 回歸玻璃的機身 同過去一樣,今年的 iPhone 8 也是兩款,顏色也是經典的“銀色、金色和深空灰”。 雖然不是“s”結尾的 iPhone,今年的兩款 iPhone——4.7 吋的 iPhone 8 和 5.5 吋的 iPhone 8 Plus—— 在外觀方面相比去年發布的 iPhone 7 和 iPhone 7 Plus 改變甚小。顯然,iPhone 8 兩個版本是 iPhone 7 兩個版本的對應叠代版本。 或許新 iPhone 8 Plus 在外觀方面最大的改變是從前作的金屬外殼回歸了更早的玻璃後蓋,如果要想讓別人第一時間知道自己換了最新的 iPhone,不戴套展示手機的玻璃質感一定不會錯。 iPhone 處理器繼續碾壓眾生 不出意料,iPhone 8 Plus 使用的處理器為 A11 Bionic。這是一款六核心處理器,大核為兩個高性能核心,比起 A10 快 25%;小核為四個核心,比前代快額 70%。在這場發布會之前,Geekbench 已經泄露了 A11 Bionic 的跑分,單核 4061 分,多核 9959 分,可以說在目前的市場沒有對手。 當然,同樣根據這個跑分截圖,iPhone 8 Plus 的 RAM 為 3GB。 但,A11 Bionic 的重點是蘋果自研 GPU。是的,傳聞終於成真,iPhone 8 Plus 用上了比起前代強 30% 的自主研發 GPU。並且蘋果表示,這款...

Read More

谷歌 8 年來首次升級街景相機 走向數字化

街景(Street View)的想法可追溯至 2001 年,那時啟動了一個稱之為“抓取物理網絡”(crawling the physical web)的項目。2007 年,街景車開始上路。至今,已在 85 個國家上千個城市行駛了 1 000 萬英裏的路程,拍攝了 800 多億張照片。 街景相機 8 年來首次進行重大升級,上月起開始上路采集照片。可以預見,街景圖片會有更高的清晰度,色彩也會更加栩栩如生。 不只是為了讓人眼覺得街景看起來更好,Google 圖像識別算法也被應用其中。兩個相機會捕捉汽車兩邊建築物和街道標識的靜止高清圖片。算法將研究這些數以百萬計的標誌信息,如圖標、商戶名稱、開門時間等,Google 希望以此來改善其數字地圖數據庫。 Google 需要給現實世界建立一個更為新鮮和細致的數字模型。這是因為,用戶越來越向 Google Maps 和街景提更難的問題。比如提問:“街角靠近教堂的粉色商店名稱是什麽?”地圖服務應該能處理這類問題,而這恰恰需要有對現實世界更為豐富和深入信息的了解。 街景是第一個使用 Google 個性化 AI 芯片 TPUs 的產品。基於 Maps 部門的研究成果,當街景車掃描一條道路後,算法通過定位地址和轉錄街道名稱及編號,能夠在 Maps 數據庫自動創建新的地址。系統通過學習,學會識別縮寫,比如 A.V. 意為“大街”。還可以識別商戶名稱,而聰明地避免大型標誌對名稱的幹擾。 使用算法來解析街景圖片,在欠發達經濟體尤為有用,這些地方商戶、道路的變化日新月異。Google 及其競爭者也視這些國家為自己下一個 10 億用戶的基礎,所以地圖上更準確的信息對 Google 廣告業務的發展會有所幫助。 Google 還希望每個人都為其算法貢獻圖片。360 度相機的價格有所下降,Google 開始對某些相機進行 Street View Ready 認證。這樣,用戶就可以將自己拍攝的全景照片通過街景應用上傳到地圖裏。街景應用還會激勵用戶為街景添磚加瓦。更重要的是,據估計會有更多的公司、旅遊局甚至政府,使用街景設備將自己所在的街道、城市的最新景象搬到線上。 街景引發過對隱私侵犯的擔憂。所以,德國等國家很多地方是不可見於街景的。對於 Google 拍攝的街景,人臉和牌照會自動模糊化處理。獨立個人拍攝的照片,則取決於用戶去手動模糊那些需要保護的部分。 利用圖像識別算法,Google 從街景圖片中能夠提取到很多信息。Google Cloud 首席科學家李飛飛之前展示了一項技術,通過記錄街景圖片中汽車的制造商、型號和年份信息,她們能夠預測美國城市的收入水平、種族和政治選舉傾向。 對街景圖片的處理工作,也會使 Waymo 汽車更好地理解世界。街景團隊和 Waymo 團隊一直以來都進行著合作。 source from...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