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December 2021

區塊鏈、NFT當道!崛起中的「Web 3.0」將顛覆網路世界?

人們經歷的網路世界,已從最初僅單方面提供資訊內容的Web 1.0,轉變為由互動性社群網路主導的Web 2.0,如今則正在掀起一波革命,準備迎來下一代網路──Web 3.0。Web 3.0搭著什麼新科技浪潮崛起?未來又將如何顛覆網路世界?哪些龍頭會取代社群媒體? Web 3.0有什麼特色? 根據《NPR》報導,Web 3.0是未來去中心化的網路世界,近年搭上區塊鏈技術浪潮,逐漸成為主流,同時也將會是驅動元宇宙的基礎建設技術。 投資網站Investopedia指出,Web 3.0包含幾項重要特徵:可驗證性(Verifiable)、去信任化(Trustless)、不經許可(Permissionless)、AI與機器學習、連通性與無所不在。 而在這個去中心化的網路系統中,「區塊鏈」將作為重要的技術基礎,所有鏈上的數據將記錄在分散式帳本中,身份可以被驗證,數據還具有抵抗審查的特性,讓每個用戶都可以保護自己的數據隱私,不需要被其他平台、企業追蹤,其中Web 3.0最代表性的的應用範疇包括NFT、DeFi、代幣經濟。 這些領域都在用Web 3.0,未來會有什麼改變? Web 3.0雖然還是很新的詞彙,但相關領域的應用已經愈來愈普及。根據加密數據網站DappRadar統計,目前全球有超過8700個運作中的DApp(Decentralized Application,去中心化應用程式),包含加密貨幣交易平台、遊戲等。 舉例來說,社群媒體巨頭推特(Twitter)正開發「藍天」(BlueSky)計畫,積極打造一個去中心化的社群媒體版本;遊戲大廠Ubisoft也宣布,將推出NFT平台Quartz,讓玩家用NFT來交易遊戲道具。 另外也有很多新興的創作者平台冒出頭,像是LINE新成立的「LINE NEXT」,即專注於創新技術並擴大發展全球NFT生態圈,打造全新、易於操作的NFT交易平台,讓全球的企業與創作者發展生態圈,使一般用戶交易NFT更便利,NFT音樂平台OurSong、Royal也正在茁壯,反映了去中心化技術,催生出多采多姿的創作者經濟時代。 而在資料的使用上,預期未來也將因Web 3.0而出現重大改變。紐約大學未來網路教授德萊赫斯特(Mat Dryhurst)表示,過去因為每個社群、網路平台政策的不同,形成資料的「walled garden」(高牆花園),使得用戶雖然是自身數據資料的擁有者,卻無法完全掌握它,無法隨心所欲的轉移。未來資料可以放在區塊鏈上,用戶將有機會真正擁有自己的資料,且可以帶這些資料至任何網站。 由此可見,現在人們生活中最常用的社群媒體、遊戲再到食衣住行,都能夠結合在Web 3.0中;而對於企業來說,去中心化不僅可以降低中間溝通成本、簡化流程,讓業務更有效率、發揮更大的經濟效益,而區塊鏈建構高標準的加密安全技術,也讓資安縝密程度再升級。 不過也因為Web 3.0是新的系統,目前尚缺乏相關法規規範,有不少網路假訊息、犯罪,甚至洗錢等隱憂。未來將怎麼善用新世代網路的優勢,最大化的降低風險,會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source from...

Read More

「元宇宙」究竟有何魅力 吸引科技巨頭爭相入局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社交媒體臉書宣佈將要在歐洲僱用一萬人來發展「元宇宙」。 「元宇宙」的概念被許多科技公司、科技專業分析和市場人士譽為是互聯網的未來,但它究竟是什麼?   元宇宙究竟是什麼? 元宇宙(metaverse)有點像加強版的虛擬現實(VR),但有些人認為元宇宙將成為互聯網的未來,就好像智能手機的出現徹底改變了1980年代笨重的移動電話,現在人們所理解的互聯網,未來也會進化成為元宇宙。 與其坐在電腦前面上網,人們可以使用穿戴式裝置進入元宇宙,連接著各式各樣的數字環境的一個虛擬世界。 現在的虛擬現實大多數應用在遊戲上面,但元宇宙的虛擬世界能應用在任何實際的方面,例如在元宇宙裏面可以工作、和朋友相聚、看演唱會、看電影、或者只是在裏面逛逛看看也可以。 大部分人在元宇宙裏面會有一個代表自己的3D化身,你通過這個化身在元宇宙裏面從事各種活動。 但是元宇宙目前還只是一個仍在發展的概念,因此沒有一個普遍同意的定義。 人類虛擬助手如何「學習」對付騷擾和言語辱罵 電玩遊戲:它不只是幫你度過居家隔離期的娛樂 借助VR和已故親人「虛擬重逢」是好是壞?   為什麼突然變成熱詞? 關於虛擬世界和增強現實,每隔幾年就會出現一些新的熱門概念,但大部分最終都會逐漸消失。 但是財力雄厚的投資者和大型科技企業對元宇宙這個概念展現了強烈的興趣,如果最終元宇宙成為互聯網的未來,沒有任何人願意落在最後面。 而且隨著虛擬現實遊戲的技術進步和互聯網聯線的速度加快,許多人相信元宇宙的技術終於成熟了,終於有可能實現。   為什麼臉書也要加入? 臉書已經將建造元宇宙列為最重要的優先項目之一。 臉書通過旗下的Oculus虛擬現實頭戴設備公司,已經大筆投資開發虛擬現實裝置,使其比競爭對手更便宜,一些分析人士表示,臉書為此甚至不惜虧本。 臉書也為社交網絡和工作用途推出虛擬現實小程序,其中一個小程序可以和真實世界互動。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臉書過去曾經用大筆投資併購競爭者,但現在臉書表示,元宇宙「不會由一家公司在一夕之間建成」,並承諾願意合作。 臉書表示已經注資5000萬美元在非營利團體,協助「負責任的開發和建造元宇宙」,但真正的元宇宙還要需要10到15年的時間。 你能想象出20年後看電影是什麼感覺? 虛擬「網紅」來襲:當你的偶像不是真的人類 「堡壘之夜」電子遊戲 席捲全球緣由揭秘   還有誰對元宇宙有興趣? 推出堡壘之夜(Fortnite,要塞英雄)遊戲的美國電子遊戲開發公司Epic Games也積極開發元宇宙,其公司負責人斯韋尼(Tim Sweeney)多次談論對元宇宙的熱切遠景。 早在幾十年前,一些多名玩家參與的在線遊戲就已經分享能互動的虛擬世界,那雖然並不是元宇宙,但和元宇宙有部分共同概念。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近年來,堡壘之夜遊戲擴大內容,在虛擬世界裏舉辦演唱會,品牌活動和其他活動,讓人們對虛擬世界的各種可能性感到印象深刻,也將斯韋尼對元宇宙的遠景推到了人們的眼前。 其他的遊戲公司也在開發元宇宙概念,一款名為「羅布樂思」(Roblox,機器磚塊)的遊戲就是一個平台,上面有成千上萬種開發者創建的遊戲,玩家進入這個生態系統就能和其他人在這個虛擬世界中互動。 另外,一個名為「Unity」的3D開發平台也在投資開發數字版本的真實世界「數字雙胞胎」,英偉達(Nvidia,輝達 )也在建立自己的「Omniverse」,一個連接3D虛擬世界的平台。 虛擬現實:不僅被用於遊戲 Instagram中虛擬名模的奇幻世界 VR的虛擬和現實:變個法子講故事   元宇宙都是遊戲嗎? 不是的,雖然關於元宇宙有很多不同的想法,但大部分人認為人與人的社交互動是其概念核心。 例如,臉書就在測試一個名為「Workplace」的虛擬現實會議程序,以及一個名為「Horizons」的社交空間,兩者都使用他們的虛擬化身系統。   圖像來源,REUTERS   另一個虛擬現實程序「VRChat」,完全專注於在線聚會和聊天,讓使用者進入虛擬世界探索環境、和其他人互動,而沒有任何在線遊戲的成份。 Epic Games的斯韋尼最近對美國《華盛頓郵報》表示,他可以預見未來汽車製造商在推出新款汽車的時候,「會在虛擬世界同時推出讓使用者試駕」。 也許你以後上網購物,也可以先試穿虛擬的衣服,付款後再送貨到真實世界的地址。   這種技術現在存在嗎? 近年來虛擬現實有了很多進步,高端的頭戴式裝置讓佩戴者看到自己走在3D的虛擬世界裏面,虛擬現實也更加走入主流,Oculus Quest 2虛擬現實遊戲頭戴設備就是2020年很受歡迎的聖誕節禮物。 能夠可靠證明數字產品擁有權的「非同質化代幣」(NFT)所引發的興趣大增,更可以說明虛擬經濟如何運作。 更先進的虛擬世界需要更好、更可靠的移動連接,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5G)的逐漸開展,將能夠實現這樣的技術要求。 目前,元宇宙還在早期階段,如果未來能成真的話,大型科技公司將在未來10年或甚至更久的時間決定其發展和演變。   source from https://www.bbc.com/  ...

Read More

SIM 卡交換攻擊是什麼?不用繞過手機安全機制,直接竊取用戶個資

德國電信品牌 T-Mobile 8 月驚傳大規模的數據遭洩露,影響逾 5,000 萬名現有、過去和未來用戶。據外媒最新報導,T-Mobile 證實,由於受到「SIM 卡交換攻擊」,影響極少數客戶。 SIM 卡交換攻擊是什麼? 攻擊者靠各種方式取得用戶手機 SIM 卡,如竊取手機或冒充受害者,向電信公司領取新發的 SIM卡;成功拿到後,攻擊者透過另一支手機開機、使用 SIM 卡,接管真實用戶的手機號碼,接收受害者的簡訊、驗證碼,重置帳號密碼,並入侵 iCloud 和 Google 帳號,解鎖更多帳戶和帳號。 攻擊一旦成功,真實用戶的電話就失去網路連接,無法撥打或接聽電話,而駭客根本不需要繞過手機的安全機制。   超過 5,000 萬名個資遭洩露 T-Mobile在聲明中表示,目前已經告知受害者,攻擊者說服 T-Mobile 員工將跟受害用戶的電話號碼重新交給其他人,由於電話號碼跟電子信箱帳號、銀行帳戶和其他敏感資訊有關,因此轉交他人的號碼,其 SIM 卡可能已經被重置或者帳戶資訊被看光。 「不幸的是,SIM 卡交換不需經過用戶授權,是整個產業的普遍現象。」T-Mobile 指出,目前團隊已經快速處理這項問題,並利用現有的保障措施,代替用戶主動採取額外的保護措施。 T-Mobile 稱,攻擊已經稍微緩解,目前已經修正問題,但沒有透露真實的受災戶數量,以及駭客如何執行 SIM 卡交換攻擊等細節。據悉,攻擊者獲得 5,000 多萬人的號碼、地址、出生日期、社會保險號碼、駕照和身分證等資訊,而且一部分資訊遭公開出售。   如何降低SIM卡交換攻擊? 若想降低被攻擊機率,可設定 SIM 密碼,透過 PIN(個人識別號碼)增加交換攻擊難度,減少透過手機、郵件驗證帳號;或者放棄實體卡採用eSIM ,如此一來,攻擊者就無法將 SIM 卡轉插在別支手機。 T-Mobile’s Latest Data Breach Linked to SIM Swap Attacks   source from...

Read More